穴位名
下脘 xiàwǎn,出《灵枢·四时气》。别名幽门。下即下方,脘即胃脘,此穴当胃脘之下部,故名下脘。
穴位经属
属任脉,是足太阴脾经、任脉的交会穴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2寸。
取法:在上腹部,正中线上,肚脐中央向上3横指处即是。
穴位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白线、腹横筋膜、腹膜外脂肪、壁腹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健脾和胃,消积化滞
主治:脾胃疾患:如胃痛,胃扩张,胃痉挛,胃下垂,消化不良,急慢性胃炎,肠炎,痢疾,腹中痞块,腹痛,腹胀,泄泻,呕吐,食谷不化,痞块,胃脘疼痛,呃逆,不欲食,小儿疳疾,虚肿,小便黄赤,反胃,肠鸣,急性胃炎,慢性胃炎,腹坚硬胀,痞块连脐上,呕逆,日渐消瘦,胃溃疡等。
刺灸法
刺法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胀。孕妇慎用。
灸法: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20分钟。
按摩:按摩时以手掌按揉下脘穴50~100次,对缓解腹痛,治疗消化不良、呕吐十分有效。
穴位配伍
配中脘穴、内关穴、足三里穴治胃炎,消化不良。
配梁门穴治消化道溃疡。
配关元穴治大便带血。
配陷谷穴治肠鸣,食谷不化。
配中脘穴治腹坚硬胀,痞块。
配足三里穴治食饮不化,入腹还出。
配天枢穴、足三里穴治腹泻。
配足三里穴、肾俞穴、膈俞穴、中脘穴、脾俞穴治反胃。
配天枢穴、上巨虚穴治便秘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足太阴、任脉之会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食饮不化,入腹还出,下脘主之。
《外台秘要》:主食饮不化,入腹还出,六腑之谷气不转。
《外台秘要》:引孕妇不可灸。
《针灸聚英》:穴当胃下口,小肠上口,水谷于是入焉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腹痛,六腑之气寒,谷气不转,不嗜食,小便赤,腹坚硬,痞块,脐上厥气动,日渐羸瘦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脐下厥气动,腹坚硬,胃胀,羸瘦,腹痛,六腑气寒,谷不转化,不嗜食,小便赤,痞块连脐上厥气动,日渐瘦,脉厥动,反胃。反胃,先取下脘,后取足三里(泻),胃俞,膈俞(百壮),中脘,脾俞。
《胜玉歌》:胃冷下脘却为良。
《百症赋》:腹内肠鸣,下脘、陷谷能平。
以上就是下脘穴的全部内容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,身体不适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!
温馨提示:科普内容不能作为疾病治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根据个人情况科学治疗。
声明:本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e-mail:239543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