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名
大横
dàhén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肾气。横,与纵、竖、直相对,又指脐。道经称脐为横津。本穴在腹哀下3寸,内应横结肠,其处至广而大,横与脐平,在脐旁之大横纹中,故名“大横”。
经属
属足太阴脾经。是足太阴脾经、阴维脉的交会穴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腹中部,距脐中4寸。
取法:肚脐水平旁开4寸(锁骨中线上)处即是。
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外斜肌、腹内斜肌、腹横肌、腹横筋膜、腹膜下筋膜。皮肤由第9、10、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。皮下筋膜渐薄,内有腹壁浅动、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。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温中散寒,调理肠胃
主治:腹痛,腹泻,腹胀,泄泻,便秘,习惯性便秘,四肢无力,惊悸怔忡,急性肠炎,慢性肠炎,细菌性痢疾,肠麻痹,痢疾,久痢,肠寄生虫病,肠蛔虫症,四肢痉挛,流行性感冒等。
刺灸法
刺法:直刺1.0~1.5寸,局部有酸胀感,可扩散至同侧腹部。
灸法: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按摩: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横穴,每次3~5分钟,可促进肠胃消化,防治腰腹肥胖。
配伍
1、配天枢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治腹痛、腹泻。
2、配四缝穴、足三里穴治肠道寄生虫病。
3、配天枢穴、上巨虚穴治绕脐腹痛。
4、配水沟穴、合谷穴治癔症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大风,逆气,多寒,善悲,大横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惊怖心忪,少力,灸大横五十壮。四肢不可举动,多汗洞痢,灸大横随年壮。
《外台秘要》:挟脐旁,去两边各四寸五分。
以上就是大横穴的全部内容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,身体不适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!
温馨提示:科普内容不能作为疾病治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根据个人情况科学治疗。
声明:本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e-mail:239543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