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名
天鼎
tiāndǐn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天顶、天盖、天项。天即天空,指上而言,鼎为古代炊器,颈部以上形似鼎,穴在颈部,相当于鼎足之处,故名天鼎。
经属
属手阳明大肠经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颈外侧部,胸锁乳突肌后缘,当结喉旁,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。
取法:先找到扶突(拇指弯曲,其余四指并拢,手心向内,小指放喉结旁,食指所在处即是),再找到锁骨上窝中央,两者连线中点处即是。
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颈阔肌、胸锁乳突肌后缘、臂丛神经。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分布。在皮下筋膜有颈阔肌和颈前浅静脉,颈阔肌受面神经的颈支支配,颈前浅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属支。针经皮肤、皮下组织的浅层,由胸锁乳突肌后缘,达深部的臂丛的神经根融合和分支的干、股部。胸锁乳突肌由脑神经副神经支配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清利咽喉,理气散结
主治:咽喉肿痛,喉痹,吞咽困难,扁桃体炎,喉头炎,舌骨肌麻痹,声带疾患,暴喑,气梗,喉中痰鸣,梅核气,瘰疬,瘿气,甲状腺肿,颈淋巴结核等。
刺灸法
刺法:直刺0.3~0.5寸,局部酸胀,针感向咽喉放散。
灸法:艾炷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按摩:用力按压天鼎穴50次,可缓解扁桃体红肿所造成的疼痛及喉咙阻塞等症状。
配伍
1、配间使穴治失音。
2、配照海穴治慢性咽炎。
3、配合谷穴、承浆穴、太溪穴治初期声带麻痹。
4、配曲池穴、膈俞穴治喉痹。
5、配合谷穴、廉泉穴、太溪穴、天突穴治咽喉肿痛。
6、配合谷穴、承浆穴、天容穴治喑哑。
7、配气舍穴、膈俞穴治咽喉痹哽噎,咽肿不得息,食饮不下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暴喑气哽,喉痹咽痛不得息,食饮不下,天鼎主之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暴喑气梗,喉痹嗌肿,不得息,饮食不下,喉中鸣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天鼎、气舍、膈俞,主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,食饮不下。
《百症赋》:天鼎间使,失音嗫嚅而休迟。
以上就是天鼎穴的全部内容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,身体不适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!
温馨提示:科普内容不能作为疾病治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根据个人情况科学治疗。
声明:本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e-mail:239543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