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名
京骨
jīnggǔ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名解:京,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也。骨,水也。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。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,性寒凉,在本穴为聚集之状,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,故名京骨。
经属
属足太阳膀胱经,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足外侧,第5跖骨粗隆下方,赤白肉际处。
取法:沿小趾长骨往后推,可摸到一凸起,下方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是。
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小趾展肌、第五跖骨(骨膜)。血管、神经分布同金门(有足底外侧动、静脉。分布着足背外侧皮神经,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。)。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。(参看金门穴)
作用与主治
作用:清热止痉,明目舒筋。
主治:头目,背腰,下肢等疾患:如头痛眩晕,目赤目翳,鼻塞鼻衄,背寒,脊强,腰尻疼痛,髀枢痛,半身不遂,膝胫酸痛,寒湿脚气,两足生疮,心痛,腹满,泄注,便血,癫狂,痫症,疟疾,头痛,项强,腰腿痛,癫痫,目翳,腰腿疼痛,踝关节痛,现代又用京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,神经性头痛,脑膜炎,脑溢血,小儿惊风,心肌炎,佝偻病等。
配伍
1、配风池穴、天柱穴治头痛项强。
2、配百会穴、太冲穴治头痛。
3、配涌泉穴、申脉穴、水沟穴、百会穴治癫痫。
4、配合谷穴、太冲穴、太阳穴治急性头痛。
5、配肾俞穴、委中穴、阳陵泉穴、悬钟穴治下肢痿痹。
刺灸法
刺法:直刺0.3~0.5寸。
灸法:艾条灸5-10分钟;或艾柱灸3-5壮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寒热善唏、头重足寒、不欲食、脚挛,京骨主之。善自啮颊、偏枯、腰髀枢痛、善摇头,京骨主之。癫疾、狂、妄行、振寒,京骨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主背恶寒痛,嵴强难以俯仰。
《太平圣惠方》:善惊悸,不欲食,腿膝胫痿。
《循经考穴编》:寒湿脚气,两足燥裂,或湿痒生疮。
以上就是京骨穴的全部内容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,身体不适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!
温馨提示:科普内容不能作为疾病治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根据个人情况科学治疗。
声明:本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e-mail:2395438@qq.com